主营行业:其它行业 [服务机构]
联系电话:登录后可见
电子邮箱:登录后可见
联系地址:成都市锦江区紫东楼段11号东方广场A座2106室
产品信息:2 条
服务信息:4 条
技术信息:0 条
需求信息:0 条
资讯信息:1 条
访问次数:1528 次
服务分类: 管理咨询服务 | 浏览:111 次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
贯标的概念
两化指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 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核心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工信部总结提出的一套管理方法论,是引导组织强化变革管理、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管理方法论,明确了企业系统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通过规范两化融合过程,幵使其持续受控,引导企业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创新驱动潜能,推动和实现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机构四要素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挖掘资源配置潜力,夯实新型工业化基础,抢抓信息化发展机遇,从而帮助企业不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获取与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
为实现《中国制造 2025》,按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与项行动计划(2013-2018 年)、》《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等工作部署和要求,工信部于 2014 年开始推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幵以国标形式发布了《GB/T 23020-2013 工业企业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评估规范》《GB/T 23001-2017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等多个文件。截止 2016 年底,已有72382 家企业参评。
总体来看,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类似 ISO9000、ISO27000、OHSMS 等管理体系认证,建议聘请咨询机构辅导贯标。
二、贯标的好处
◆ 国家的要求、国家标准、资助依据。《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其中第一个专项行动。
◆ 吸收了国际、国内质量领域的大量先进研究成果。
◆ 集成了最新理念。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其中90%以上新的理念、管理思路和方法,在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和管理体系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更具体、更明确。
◆ 从技术层面上升到管理层面、体系层面。很多企业在技术创新及企业信息化方面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两化融合管理仍是薄弱的环节。两化融合不仅涉及技术融合,更是管理优化,从关注局部向统筹全局转变,从强调技术向规范管理转变。
◆ 通过体系的不断优化,实现两化融合工作的可控、优化、升级。总结提炼企业两化融合建设和管理规律和要求,明确企业改进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持续受控。
◆ 目前是国家推动着做,以后是企业自己不得不做
◆ 进入国家工业大数据库,对标、贯标。
三、贯标的政府奖励和补助
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 2025》等多个文件,明确中国制造 2025 的主线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是实现中国制造 2025 的主要抓手;企业推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日益普及,作为一套遵循 PDCA 的管理体系,可为企业有效推动和持续改进两化融合(含信息化)提供了发展框架、管理方法和手段,避免信息化弯路,加快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效能,保证企业战略有效落地。按照相关要求,工信部、四川省、成都市等各级政府均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幵将取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证书作为资格条件,纳入了政府采信、社会组织采信、供应商采信或招投标采信,以引导企业重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
1)四川省经信委工业发展资金、创新驱劢、新兴产业、互联网+等项目,设有两化融合与项,以项目申报方式按项目投入的 20%给予最高 100 万元补贴。该政策对取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证书的企业,均优先考虑。
2)2017 年 10 月,四川省经信委将针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及取得证书的企业进行现金奖励。计划对省级以上贯标试点企业按贯标启动、管理评审、取得证书各阶段给予现金奖励,总金额预计 40 万元。
3)2014 年底,成都市出台《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成办发〔2014〕55 号),明确对省级以上贯标试点企业给予10 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取得证书的企业给予 20 万元一次性现金奖励。
4) 成都市经信委两化融合示范项目:以项目申报方式按项目投入额的 5%给予最高 100 万元补助。
5) 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培育项目: 提供免费的信息化或管理咨询,对贯标试点企业及取得证书的企业优先考虑。
6)部分省市、集团公司等采信中,明确了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取得证书的企业予以加分。详见文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资金支持、政策文件及评定采信情况一览表》。
四、贯标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企业,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良好;
2.两化融合工作具备良好基础,成效比较显著,对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需求;
3.具有建立实施管理体系的经验,如质量、环境、能源、职业健康安全、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服务等;
五、贯标的流程及周期
(见下表)